去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此前,《人民日报》2009年1月11日发表署名“仲祖文”的文章,强调“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历来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各级领导者要把选人用人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在艰苦环境和岗位上做出政绩的干部”。2007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中央高层和中央文件一再强调优先选任老实人,让老实人拥有广阔的政治舞台,具有鲜明的宣示意义和导向价值。
优先选任老实人、重用老实人的问题之所以受到重视,从一个侧面表明,一段时间以来,从组织部门到社会公众的确对一些埋头苦干、踏实做事的老实人关注和留意不够,一些老实人的确受到了冷遇和亏待。在此语境下,广东南雄市率先制定选任老实人的办法,着手建立老实人选任长效机制,既是在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也是在大胆探索地方党委政府选任老实人的实践经验。
分析起来,一些老实人之所以吃亏,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不善于做容易彰显政绩、吸引眼球的表面文章,难以引起上级领导和组织部门的注意,也难以给公众留下直观的印象。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工作、用在干实事上,即便希望通过正当途径为自己争取受褒奖和重用的机会,往往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鉴于此,需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环节入手,让老实人真正受到关注、获得重用,为他们开辟更加宽阔的仕途发展通道。
从客观上看,一方面需要改革传统的政绩考核模式,挤掉那些作风虚浮、以做表面文章为能事的干部的“政绩水分”,而让那些作风踏实、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工作的干部的政绩凸显出来,让老实人在新的考核标准下获得高分。另一方面,在各地进行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公推差选等改革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传统的干部选任模式,加大干部选任中的公开性和竞争性,加大公众给干部“竞选”打分的权重,使公众对干部的升降去留具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定权,促使干部更多地深入群众,更多地对群众负责,为群众谋利益。
从主观上看,一些为人老实的干部也需要改变“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传统观念,要学会实事求是地向组织部门和社会公众展现自己的政绩。应当认识到,如果自己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得不到褒奖和重用,某些虚伪假饰、浮躁狂悖之徒却能一路绿灯步步高升,这样的强烈反差,不但助长了“官场逆淘汰”歪风,而且还会极大地败坏社会道德风气。所以,干部不能只求洁身自好、问心无愧,而应当一边实干、苦干,一边积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就此而言,南雄市《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中列举的老实人的几种表现,更多地突出了老实人甘于寂寞、不惧埋没、被动等待“被发现”、“被重用”的色彩,而在主动性、开放性、竞争性上略嫌不足。这个“老实人标准”是应当加以改进的。
中央组织部长李源潮去年10月19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解决干部选任中拉票问题,一要堵二要疏,“堵”就是严明纪律,严肃查处,让拉票者得不偿失,“疏”就是为干部搭建公开表达意愿和展示才华的平台,让老实人有被大家了解认识的机会,让干部公平有序参与竞争。老实人只要有一个公开表达意愿、展示才华的平台,只要能够把握好公平有序参与竞争的机会,就一定能够在与“不老实人”的PK中胜出,我们营造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的良好氛围,也就有了更多的资源和希望。
(作者系媒体人士)
' />“脸谱化”更容易鱼目混珠
南雄市这个《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尽可能细致、具体地为老实人进行了“画像”,即所谓的“老实人”主要是指品行纯实、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绩效真实、不事张扬的干部,并主要有待人诚实守信,不吹捧、不势利,不借请客送礼拉关系等五种表现。不过,也必须注意到的是,这其中不少的表现依然有其相对脸谱化、表象化与外在化的一面。毕竟现实生活中,一些符合上述表现的所谓“老实人”,同样可能是深藏不露的贪官。
因此,要想相对有效地减少乃至根本规避这种任用老实人脸谱化、表面化的倾向,问题的关键,其实还是应该在于如何尽可能完善现有的官员评价与考察机制,以对考察对象进行更为全面、深入与真实的考察;在于如何尽可能完善现有的官员选任与公示机制,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扩大民意测验范围,也要尽可能提高官员考察任命的透明度、公开度与广泛度。只有更多倾听官员身边人的意见,只有更多尊重与体现真实、广泛的社会民意,那些真正的老实人,才能真正得到选拔任用。(阮占江)
靠谱的是制度而非品行
明确“重用老实人”的用人导向当然没错,但是上升到具体制度的层面,就难免让人困惑。问题之一是,《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之外,当地还有没有另一套《干部选拔任用办法》?若有,就构成了一种制度歧视,人为地把考察对象分成了老实和不老实之别,这显然有违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初衷,若没有,则有夸大官员的道德比重之嫌,很容易剑走偏锋,唯“德”是举,这当然也不会是好制度。因为在实践中,老实不老实都是一种很外在的感受,很难放到制度框架中去考量。要知道,像文强这样高调腐败的干部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腐败分子都非常善于伪装和保护自己,行事低调严谨,轻易不会露出“马脚”。
从根本上说,“重用老实人”的关键不在于先把官员脸谱化,分出老实人和不老实的人,再分门别类去套用选拔任用,而在于得先有一套能让老实人脱颖而出,让不老实的人自动淘汰的良性机制,再让官员去适应。靠谱的只能是制度,而非品行,正所谓“好制度能让不老实的人变老实,坏制度让老实人变得不老实”。(盟初)
下一页:重用老实人先得洗酱缸
华西都市报:重用老实人先得洗酱缸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对于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前段时间“重用老实人”的指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鼓呼和叫好上,还得见真章。而近日广东的南雄市则响应了号召,正式建立老实人选拔任用长效机制并且出台了《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让“重用老实人”终于从鼓呼走向了落实。
南雄的此番做法固然值得称赞,因为它为老实人的升迁重用提供了制度保证。不过如何让老实人到了更大更好的平台上大有作为而不变质,继续老实下去,这恐怕是制度推行之后应该思量的问题。
无论是“老实人”还是“正派人”,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他们只是一个自然人,决定他们“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些老实人们在现有的岗位上也许能够刚直不阿,但是人性是有弱点的,我们不能把清廉的筹码压在某个人的品格上:如果老实人掌握了更大的权力,到了更大的平台,也就意味着水更深了、面对的诱惑会更多情况会更复杂,这会儿老实人还能再老实吗?
很多的贪腐案例告诉我们:每一个贪官的悔过书其实都是一个从“老实人”堕落成蛀虫的个人史。因此,如何为老实人“保鲜”,防止他们腐化变质可能是比如何任用这些老实人更值得研究的命题。
就组织工作而言,用体制保证老实人能够得到更多的重用提拔机会当然是大功一件,但是对于反腐倡廉的事业来讲,这无异于隔靴搔痒,而将自律、个人的修养和品行看得过重,也是我们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一个软肋。而缺乏强硬的预防体制和透明的监督措施,在这个“酱缸”没有刷干净之前,很难保证老实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或许此时此处的“酱缸”不够深不够黑,也许是背叛的砝码不够重、诱惑的分量不够重。
重用老实人,对于组织工作来说是好事,不过我倒建议“打扫干净屋子请客”,先把“酱缸”刷刷干净,这样才能让这些好不容易在污浊中成长起来的老实人不至于被泡烂、被腐蚀,而这一切,需要的是我们为这些老实人提供一个干净的空间,让他们得以继续老实下去。(时言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