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出席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特别致辞。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未有穷期,政府带头自我革命,“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将制度建设比作“连环炮”,开出了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

这三张“清单”,是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健全市场竞争秩序的施政指南,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当务之急。

要拿出完整的“权力清单”。这一“清单”是为了给政府划定界限,明确政府应该干什么,“法无授权不可为”,从而防止公权滥用,减少寻租现象,使政府真正履行为人民、为大众服务的职责。这项工作目前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自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各部门已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从国务院各部门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开始向公众晒出“权力清单”,接受公众监督,防止简政放权变成“数字游戏”。接下来,政府将继续加大自我革命力度,涉险滩、啃“硬骨头”,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誓将简政放权进行到底。

要给出“负面清单”。这一“清单”是为了给企业明确权限,让企业明了不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法无禁止皆可为”,从而形成公开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安排,促进企业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要让企业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关于创新,必须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今年以来,我们在全国大力推进商事制度等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税收、流通体制等领域的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打开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闸门,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

要理出“责任清单”。这一“清单”是为了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法定职责必须为”,从而建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动力,鼓励创新创造。简政放权不是让政府当“甩手掌柜”,不能陷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要“放”“管”结合、两个“轮子”走路……这些要求,几乎在每一次关于简政放权的会上都要强调,但实际效果并不乐观,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政府还需加把力。强调以“责任清单”促使政府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拔掉杂草”让“稻谷长得茂盛”,正当其时。

“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三者各守其位、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公权力的正当性,确保企业创新的公开性,确保市场竞争的合理性,从而实现制度建设的顺利推进,让“连环炮”的威力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实现就业和收入增加、质量效益提高和节能环保、符合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

李克强总理10日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充分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源动能和路径,明确回答了外界普遍关注的中国改革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疑虑,充分展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壮丽图景。

总理首先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提质,是源于“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在区间调控下实施定向调控(结构调整),不搞"强刺激",而是力推"强改革",大力调结构,着力惠民生,充分下好“改革”和“调整”两手棋。总理提供了的几组重要数据。1-8月城镇新增就业970多万人,与去年同期增加10多万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情况下,就业不降反增;1-8月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800多万户,其中3-8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61%,出现“井喷式”增长,带动了超千万人就业;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碳排放强度下降5%左右,为多年来降幅最大。

这组数据充分反映了新一届政府创新调控框架的本质内涵。一方面,加快相关投资力度和资金拨付,短期形成“稳增长”的强大拉力;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简政放权、微观放活,扩大中小微企业减税等扶持力度和定向支持,增强企业和经济内生动能,培育后劲。投资拉动是短期稳定措施,放权放活则是长效措施。其中,通过短期“投资拉动”稳增长的力度强弱在于就业指标。在就业良好的情况下,依靠投资短期拉动经济增长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就大为降低,而需要创造更多的空间和动力通过“调结构、促改革”来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力量(具有长效性)。

总理提到,几个月来,加强了中西部铁路、棚户区改造、污染防治等民生和发展工程建设,扩大的都是长期制约平衡发展的“瓶颈”,有力支持了新型城镇化和公共产品供给。可见,加快相关投资进度,通过结构性政策安排加强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也绝不仅仅为短期拉动经济增长,更是调结构、转方式的载体和抓手,这些投资本身也是简政放权和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正如总理所说,在经济运行的“新常态”下,要保持定力、深处着力,更加关注结构调整等长期问题,不随单项指标的短期小幅波动而起舞。只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就着力促改革、调结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同时即使必要的投资项目也尽量与“还欠账”、“补短板”、“惠民生”相结合,真正回归到经济增长的本质。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不能把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其要旨即在形成“简政放权→中小微企业活力增强→就业状况良好→经济下行容忍度提高→经济转型升级空间和力度增强”的正螺旋反馈机制。而这正是新一届政府创新宏观调控框架的鲜明特征。因此,外界球探体育比分: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

对于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总理强调,要继续通过简政放权“先手棋”和制度建设“连环炮”,把“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和“民生新福祉”,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性调整,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条件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中国经济有巨大韧性、潜力、回旋余地,我们的措施既利当前、更惠长远,有能力防范大的起伏,更不会发生‘硬着陆’”,总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对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持续努力和对世界经济复苏的担当,也展示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壮丽图景。

宣宇(系财达证券宏观分析师,经济学博士)

9月10日,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图为李克强总理进行开幕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七八月份,中国经济的一些指标“不好看”,引发了世界上不少质疑的声音。新政府施政一年半来,中国经济破茧成蝶的奥妙何在?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又将激荡出怎样的辉煌与奇迹?正如2014年夏季达沃斯开幕式上主办方施瓦布的介绍,“中国的领导力长期以来展现了其远见、其决心和其创新力”。而读懂李克强总理在致辞中满满的信心,也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关键词: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

保持定力,动静结合,本身就是宏观调控的不凡创新。面对今年上半年以来的经济窄幅波动,中央政府稳中提质,守住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既定方针,只要稳在“上限”“下限”之中,稳中求进仍然是主基调。同时,还有所作为,一方面,调控不搞大水漫灌,讲究定向、精准发力,朝着小微企业、公共产品等短板定向施策。另一方面,不搞“强刺激”,力推“强改革”,通过改革释放中长期发展的活力与动能。

总理在致辞中提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靠创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要靠创新。这里的创新分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说白了就是今日中国倡导的深化改革。比如简政放权,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3至8月新登记企业井喷了61%。这是为什么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我们仍能保持就业不降反增的原因。关键就在门槛降下来了,“紧箍咒”松了,束缚人们干事创业的绳索没有了,市场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已经是一个堪与欧风美雨相媲美的市场经济体。

科技创新,更多是体制创新的自然结果。说到底,改革是政府自身的革命。发展的水池就那么大,只有官不与民争利,权力的部分少了,权利的部分才能多起来,垄断的因素退却了,自由竞争的活力才能绽放起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反垄断执法,“只有拔掉杂草,稻谷才能长得茂盛”,数以亿计专业人才、高技能劳动者,万众创新,人人创新,最不缺“点子”,缺的只是释放“点子”的激励机制。为他们放下包袱,去除羁绊,为可能的失败提供包容与社会保障,这正是我们努力做的事情,这正是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如总理所言,本届论坛以“推动创新,创造价值”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个鲜明而深刻的主题,勾勒出人们对未来生产、贸易与服务的全新期待。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中国式调控将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而一把把金钥匙汇聚起来,中国模式的国家治理创新,亦将成为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好的馈赠。

【虽然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企业实体,但相关创意的星星之火能否燎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部门的态度,及其在基础环境构建、产业规划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

素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的夏季达沃斯论坛近日于天津召开。在本届论坛上,来自全球90个国家的1600多位精英将就“推动创新、创造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不可否认,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丰硕的经济成果,一跃完成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探索历程,但近年来效仿行为较多、创新动能不足的隐疾正逐步显性化,经济继续超速增长的态势受到抑制。未来我国只有充分激发国内的创新潜力,才可能厚积薄发,否则无论产业技术升级、还是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都将难以获得实质性破题。就此而言,达沃斯论坛所传出的各种声音将会在业界点燃思想火花,有利于推动创新意识深入渗透到各个层次与领域之中。

毋庸置疑,在竞争全球化的语境下,谁拥有高端技术谁就掌握了业内话语权。前不久,高通公司因通过“专利费制度”掘取不合理利润受到反垄断调查。舆论在对其垄断行为制约国内手机产业链正常发展进行指摘的同时,也对手机厂商长期屈就于高通的单方条款而无反击之意的现象提出了反思。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通的芯片技术在市场上鲜有替代可寻,手机厂商在合作中几乎没有选择和议价的空间。可见,消弭跨国巨头垄断行为的关键并非经济惩处,而是民族创新实力的夯实。就芯片制造业而言,囿于企业获利空间有限、研发实力不足的局面,主管部门当给予积极扶持,打通技术孵化与实践应用的沟通渠道,完善专利保护、研发激励、评定审核制度,推出税费减免及专项经费划拨等鼓励举措,为打造先进的民族品牌指引道路。一旦国产芯片能得到手机厂商的广泛应用,那么所谓的“高通税”也将会自动失去肆意横行的能力。

恰因此,虽然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企业实体,但主管部门在基础环境构建、产业规划指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产业间的融合而言,相关创意的星星之火能否燎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部门的作为。对此,借互联网技术喷薄而出的股权众筹就是一个典例。这一金融创新的特征就是借助开放的互联网媒介,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全面展示项目和低成本资金融通的平台,以帮助自有资金不足的人们快速实现梦想,对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股权众筹颇具草根气息,并与“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指向十分吻合。但遗憾的是,其向不特定人群公开募集资金、以分红作为回报的运作方式,很容易触及国内非法集资的高压线,甚至成为抑制其成长的重要羁绊。相关监管只有与时俱进,及时对非法吸收存款等法律条款做出细化解释及修订,清晰树立起合法、合规的标杆,才可能引导股权众筹平台沿着正确路径坦然运作,充分释放出创新活力。

创新是企业生存、产业提振的重要砝码,是国家兴旺不衰的原动力。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让创新理念流淌进经济活动的各条脉络之中。

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舍弃货币刺激效应,就只能以改革驱动经济增长。以持续改革挖掘制度红利,中国经济不仅可以实现避免硬着陆的近期前景,还会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未来愿景。】

改革行至中局、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政策面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是从国内企业到国际社会都试图揭开的谜语。9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会的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揭开了谜底:以改革驱动经济。

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明确表示:“因为池子里货币已经很多了,我们不可能再依靠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不再依靠货币效应,是因为依靠增发货币刺激经济的模式已不能持续。后金融危机以来的事实已经证明,尽管宽松货币能够换来短期增长,但却无法创造出有效市场,而且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比如抑制消费需求,全行业库存积压严重,迟滞经济结构转型等。今年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下半年扩大定向刺激范围直至逐渐转向全面货币宽松的猜测不绝于耳。但是,依靠货币刺激不能对应中国经济的复杂性,相反会增加这种复杂性。

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透露的信贷数据,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中国经济的复杂性: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及社会总融资分别创下2009年12月及2008年11月以来新低,人们普遍预期8月信贷会有所回升。然而,8月信贷数据再创12.8%的新低。这固然反映出不再依靠货币刺激的调控思路,同时也表明货币刺激的边际效应已经递减,操作空间有限。继续依靠货币刺激,不仅起不到推动实体经济的作用,相反会进一步加剧通胀和外来资本套利的风险。

舍弃货币刺激效应,就只能以改革驱动经济增长。而最稳定的经济增长驱动,是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要拿出完整的权力清单,政府应该做什么,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样才能防止公权滥用,减少寻租现象。”事实上,改革就是强刺激,是已经反复强调的政策方向。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降低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设立民间银行等等,都旨在发挥制度优化的刺激作用。当然,这种刺激只是初步显现,客观看,从民间资本到国际资本,对市场环境仍存犹疑。增加中国市场环境的稳定性,让改革发挥出对增长的强刺激作用,就必须在深水区持续推进改革,让权力和市场各归其位。

改革的深度决定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幅度。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表示:“中国经济有巨大韧性,不会出现硬着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既来自中国经济禀赋的多样化,来自从公共服务到基础设施仍有巨大增长空间,更来自中国经济的制度红利还远未释放。以持续改革挖掘制度红利,中国经济不仅可以实现避免硬着陆的近期前景,还会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未来愿景。

改革决定中国的经济前途,这就是达沃斯论坛透露的中国经济谜底。

本报特约评论员 徐立凡

【导读:中国要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唯有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转型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压力,但我们不应为短期的困难所烦扰,而应更着眼于长远的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2014—201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最新排名已升至全球第28位,在与中国发展水平差别不大的“金砖五国”中,中国的排名已大幅领先于其他成员。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竞争力排名依据是“全球竞争力指数”(CCI),该指数由世界经济论坛在2004年推出,从制度创新、宏观经济环境、商品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等多个方面,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状况。二战结束后近70年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对全球市场资源的争夺,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的推动下,今天的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体系,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运行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李克强总理9月9日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与中外企业家对话时透露,中国在去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近30%。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全球竞争力的提高。回顾中国在近3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主要的动力就在于通过改革开放,释放了计划经济时期被严重束缚的市场活力。但是,中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世界经济论坛开列的12个指标中,中国有多个方面仍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比如中国市场的技术就绪度排名第83位,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排名第65位。此外,《全球竞争力报告》还指出中国商业环境中的一些问题,包括企业融资困难、税收规则陈旧、基础设施落后和繁琐复杂的行政审批。应该说,论坛指出的这些问题是客观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它们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中国要继续提升全球竞争力排名,将面临不小的困难。

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结构之所以会拖累发展,主要症结还是在于改革的滞后。近一二十年来,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经济增长对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产生了越来越强的依赖。中国能够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30%的贡献率,正是这种“中国模式”打下的基础。然而,这种由政府主导推动的增长,强化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控制,遏制了市场活力,也遏制了市场创新。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了特有的“人口红利”,缺乏技术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尤其是在出口贸易中更多地靠数量取胜,以致经常在国际市场上发生贸易摩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理应在全球经济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是要在全球经济增长中作出自己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要在技术创新中占有优势地位。从目前来看,这却是中国的薄弱环节。中国要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唯有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改变经济运行过度依赖政府主导的局面。目前,中国政府正积极推行简政放权,大幅取消束缚市场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向市场释放活力。尽管这种转型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压力,但我们不应为短期的困难所烦扰,而应更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为未来经济平稳运行打下可靠的制度基础。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国家包括美欧等发达的市场经济体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近几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也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中国最大的挑战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大于发达国家,只要这方面的改革能够取得成功,推动民营经济在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多作用,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排名仍有可观的上升空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可以期待,由改革激发出来的市场活力,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